新華社記者 劉宇軒
在江蘇省句容市白兔鎮柘溪村,青山翠谷環抱中,巫恒通烈士故居坐落于此。
經修繕開放后,這座百年老屋已成為當地紅色精神的地標。主屋內,一尊半身雕像定格了烈士的容顏:鏡片后的目光深邃如昔,書生的儒雅與戰士的剛毅融為一體。不少參觀者在此駐足,感受著穿透時空的力量。
巫恒通,字天俠,1903年出生于柘溪村一個農民家庭。求學期間,他積極參加學生愛國運動。畢業后,投身教育事業,1936年任泰興縣教育局長。全民族抗戰爆發后,巫恒通積極參加抗日活動。1938年3月,他被國民黨泰興縣政府以擅離職守罪名逮捕入獄。
巫恒通獲釋出獄后,受到新四軍第一支隊司令員陳毅、故友管文蔚的感召,決心追隨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此后,巫恒通將長子巫健松送往新四軍軍部教導總隊,自己返回故里,與兄長巫全仁聯絡組織數十人,成立了荊泉甸三鄉抗敵自衛委員會,后改稱“句容縣東北區民眾抗敵自衛團”。1939年,巫恒通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部隊在烽火中淬煉成長。巫恒通領導的這支地方武裝被整編為新四軍新三團,巫恒通任團長,率部扼守南京近郊門戶。皖南事變后,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遭日寇反復“掃蕩”,巫恒通接連痛失至親——兄嫂被日軍殺害,弟弟巫恒達戰死。
敵寇更擄走其幼子巫健柏,妄圖瓦解他的意志。血淚交織中,他發出錚錚誓言:“有敵無我,有我無敵!”
1941年9月6日,因叛徒告密,巫恒通在句容大壩上突遭日軍圍襲,重傷被俘。日軍百般威脅利誘,又讓他少年時的老師、偽縣長陳希周前來勸降。巫恒通痛斥:“你是漢奸走狗賣國賊,我不認得你這個民族敗類!”大漢奸周佛海致電“慰問”,并派心腹前來勸其投降,同樣遭到巫恒通的嚴詞拒絕和嗤之以鼻。敵人黔驢技窮,將其幼子帶入囚室,試圖瓦解巫恒通的斗志。孩子見父親傷痕累累,失聲痛哭。巫恒通強忍傷痛,手撫幼子,要他記住父輩怎樣至死不降,長大后做有志氣有骨氣的中國人。
9月14日,拒醫絕食8日的巫恒通壯烈殉國,時年38歲。
80余載光陰流轉,烈士精神已深植故土血脈。巫恒通的兄長巫全仁、弟弟巫恒達,皆在抗戰中以身殉國。在柘溪村,“巫門三烈”的故事婦孺皆知。
“當年受巫恒通感召,村里數十名有志青年投身革命。”柘溪村黨支部書記巫煜峰說。2018年,當地政府按歷史原貌修繕加固巫恒通烈士故居,讓這座百年老屋煥發新生、接續傳承。
如今,句容市茅山風景區管委會將巫恒通“教育救國、投筆從戎、絕食殉國”的一生編演成可體驗、可互動的情景劇,把烈士故居串聯在紅色研學路線當中,讓更多人了解英烈故里和新四軍鐵軍精神。在烈士故居,一場場緬懷先烈的黨日活動,感染著黨員干部和在校學生。
巫恒通的孫子巫充實也常帶著后輩前往瞻仰。在祖父的雕像前,他總會轉述父親巫健柏的叮嚀:“巫氏一門忠烈,前赴后繼保家衛國,這骨氣要代代傳下去。”
(新華社南京8月25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