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唐正飛
“譚壩衛生院嗎?安置點有人從二樓掉下來,請趕快過來急救……”7月22日中午,漢濱區譚壩鎮譚壩社區副主任邱禮成的一通急救電話,打破了譚壩衛生院的寧靜。3分鐘后救護車趕到現場,醫護人員立即進行查體,發現傷者面色蒼白、四肢厥冷、呼吸困難、血壓測不出、意識模糊,初步診斷為失血性休克。在現場采取急救措施的同時,立即撥打120求助。
“要不是你們及時救援,把我老公轉運到高速路口,節省送醫院時間,后果不堪設想。”次日,譚壩衛生院醫生李發現隨訪時,傷者家屬連連道謝。
坐落于秦巴腹地的譚壩鎮衛生院曾經設備陳舊、藥品短缺。如今,嶄新的診療環境、忙碌的中醫診室、及時響應的急救服務,讓這座深山里的衛生院成為當地群眾口中的健康“接力站”。
從能力薄弱到醫術精進,從被動服務到主動關懷,譚壩鎮衛生院的蛻變之路,正是基層醫療改革的生動實踐。
硬件煥新:從“將就就醫”到“舒心看病”
“以前的衛生院,地上坑坑洼洼,病床咯吱咯吱作響。現在屋里屋外亮堂得很,真是變了大樣!”在譚壩鎮居住了34年的王宗成看著衛生院環境的變化,眼里滿是感慨。
改變得益于基層醫療機構建設的政策支持,更離不開全體醫護人員的接力攻堅。“騰出來的職工宿舍建成規范化病房,每間都配了病床、床頭柜和空調等,護士站就在病房隔壁,每天噓寒問暖,讓我們感到很貼心、很放心。”問及變化后的感受,在此接受治療的患者及家屬紛紛這樣說。
醫療設備的更新換代,讓群眾告別了“小病大折騰”。過去,衛生院連基本的拍片檢查都無法開展,群眾拍片子要到30公里外的漢濱區第三人民醫院,來回就得大半天。如今,彩超、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五分類血球分析儀等設備相繼配備,村民“小病不出鎮”的愿望成為現實。“現在拍片子、查血糖、做心電圖,在衛生院當天就能出結果。”該院院長胡甲慶指著設備介紹道。
環境的改變不僅體現在“看得見”的地方,更藏在細節里。該院每周二、周五組織職工大掃除,對診室、病房、走廊等場所進行細致打掃。藥房和倉庫進行規范化改造,藥品按類別整齊擺放,標簽清晰。院子里的花壇被重新整理,種上了月季和冬青,花開時節香氣撲鼻。“看著干凈亮堂的就醫環境,看病的心情都好多了!”來看病的群眾紛紛說道。
服務提質:從“求醫無門”到“服務上門”
“胡醫生,又來啦!快進屋喝水!”今年76歲的譚壩社區居民鄧玉琴看到穿白大褂的身影,遠遠就熱情招呼。只要有時間,簽約醫生都會背著藥箱前往簽約家庭進行隨訪,量血壓、測血糖、叮囑吃藥。這樣的場景,在譚壩鎮已是簽約醫生的常態化工作。
受地理環境影響,譚壩鎮群眾居住分散,老人孩子看病尤為不便。為此,該院組建了由鎮醫和村醫組成的簽約服務團隊,分片區負責,重點服務高血壓、糖尿病、精神病、結核病等“四病”患者以及65歲以上老年人等。“重點人群每年至少隨訪4次,每季度至少上門一次,特殊時期還會增加次數。”該院副院長李發現介紹,僅草廟村就有162戶重點人群,目前全部納入簽約服務范圍,做到“一戶不落”。
上門服務的“清單”里藏著實在關懷。簽約醫生每次上門不僅做常規身體檢查,還要查看村民用藥情況,根據病情調整藥方。鄧奶奶記性不好,經常忘吃藥,醫生就把服藥時間寫在卡片上交給其家人;針對村民疑惑的問題,醫生們帶著健康手冊,用方言講解,把專業知識變成“聽得懂、用得上”的家常話。
急救轉運的“加速度”更是救命稻草。曾經,山路崎嶇,緊急情況只能用擔架抬患者趕往衛生院。“最遠的村抬到衛生院要兩三個小時,好多急病都耽誤了。”村民紛紛感慨。如今,衛生院與漢濱區第三人民醫院建立急診轉診綠色通道,通過高速路轉運,車程縮短至30分鐘。今年春天,59歲的張奶奶因高血壓昏迷,家人撥打衛生院電話后,不到5分鐘救護車就趕到,現場處理后聯系110協助轉運,全程不到半小時就送到上級醫院。去年新華村村醫突發疾病,衛生院立即派出救護車,同時聯系漢濱區第三人民醫院,形成“上送下接”的轉運方式,及時將其送往醫院治療。
中醫門診的“重生”讓村民更受益。在醫共體幫扶下,漢濱區第三人民醫院醫生陳守宏每周首個趕集日準時前往衛生院坐診,去年服務群眾約1200人。與此同時,陳守宏通過“老帶新”的方式,鼓勵年輕醫生切脈、審癥、開方,再由自己審核指導。“現在喝中藥不用跑城里了,經過陳大夫的治療,之前的陳年頑疾逐漸好轉,費用不貴還方便!”前來就診的村民豎著大拇指說。
情暖“老小”:從“無人照料”到“精準守護”
“胡醫生,又來給我們量血壓啦!”譚壩鎮敬老院的老人們看到熟悉的白大褂,紛紛熱情招手。
譚壩鎮敬老院住著80余位老人,大多患慢性病,行動不便。譚壩鎮衛生院與敬老院建立“結對幫扶”機制:定期免費上門體檢,為老人建立健康檔案;藥品包裝用大字標注姓名、用量、服用時間,由工作人員監督用藥;定期送來消毒液、口罩,聯合食品監管所指導餐飲消毒;遇到老人需轉診,立即安排救護車全程護送。“現在醫生常來,老人有毛病能及時治,我們照顧著也放心。”敬老院工作人員說。
衛生院對0—6歲兒童的服務更是“細致入微”。每周一、周二和周日為疫苗接種日,家長帶孩子接種時可同步體檢,不用另外跑腿。“以前體檢要專門請假,現在打疫苗順便就做了,身高、體重、頭圍都能查,醫生還教怎么添加輔食,太方便了!”譚壩社區一位新生兒媽媽說。
該院還為兒童提供“全周期服務”:新生兒出生后錄入系統,通知村醫上門訪視;滿月時結合疫苗接種體檢,結果專人質控;36月齡前按月齡體檢,3歲后每年一次;6月齡起免費發營養包至2歲;開展眼保健、貧血篩查、孤獨癥篩查等。“我們村娃查出貧血,醫生指導吃含鐵輔食,配合營養包,現在指標正常了。”新華村村醫羅先華說。
產后隨訪讓新手媽媽更安心。產婦產后42天,鎮村醫生上門隨訪產婦和新生兒,指導母乳喂養、產后恢復。“遇到生娃后腰疼的產婦,我們醫護人員會教她們按摩方法,說明哺乳期飲食注意事項,她們說我們比婆婆還細心!”該院婦幼專干張麗莎說。
開設中醫門診,減輕患者慢性病治療負擔;救護車免費接診、轉運,降低急癥傷病風險;先住院治病,后繳費結算,減輕群眾看病難的疾苦;簽約醫生上門服務,緩解群眾出行不便;提升就醫環境,促進患者治療康復和就醫獲得感……如今的譚壩鎮衛生院就是群眾身邊的健康“接力站”。
“群眾健康安全無小事,我們需要盡心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急群眾之所急。平日多問一句,多查一次,多跑一趟,才能盡可能地補齊基層醫療短板,守護這方群眾健康平安。”胡甲慶這樣說。
漢濱區衛健局局長胡登基表示:“譚壩衛生院的蛻變,是漢濱區深化基層醫療改革的生動注腳。我們始終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把優質醫療資源下沉作為破解山區群眾看病難題的關鍵抓手,通過強基礎、優服務、建機制,讓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到更有溫度、更有質感的健康守護,這既是我們的工作追求,更是筑牢區域健康基石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