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魏超
晨光微露,漢濱區關廟鎮包灣村劉家灣的田間已是一片忙碌。村民劉坡將剛采摘的早玉米、香瓜裝車運往市場,回來后擦了擦汗,坐在院壩里算起了賬:“這茬早玉米賣了3000多元、香瓜1600元、野菜苗800元,加上即將上市的豇豆,今年收入穩了。”
劉坡耕種的10畝地,其中5畝是自家的,另外5畝是鄰居閑置的土地。通過“揀種”模式,他將零散的地塊整合成“聚寶盆”,采用間作套種、錯季上市等方式,讓土地效益最大化——油菜苗間出后當菜賣,成了本地泡制酸菜的俏貨;早玉米趕上時令價,鮮嫩的玉米棒直銷市場;玉米套種紅薯、黃瓜套種豇豆,實現“一季多收”。一年下來,10多萬元的收入,穩穩托起了劉坡一家6口人的安穩生活。
在關廟鎮,像劉坡這樣依靠特色種植增收的農戶不在少數。
不遠處的劉懷勝家,通過流轉土地將種植規模擴大到20多畝。空中瓜果垂掛,地上西瓜成排,玉米行間套種紅薯,黃瓜架旁四季豆攀爬,立體種植讓土地“層次分明”。老兩口精心打理,年收入達十五六萬元,兒子得以安心在安康城區開公交車,一家人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即使地塊小,關廟鎮的農民也“不浪費一寸土地”。73歲的劉懷發一家9口人經營10畝地,采用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實現“玉米不減產、多收一茬豆”;劉懷仁的7畝地、劉志兵的5畝地,甚至劉懷紅家的3畝小塊地,都通過輪作、間作讓土地全年無閑,收入穩定可觀。
為了讓農產品賣得好、賣得快,關廟鎮積極搭建產銷對接平臺。包灣村黨支部協調安康蓮花餐飲公司到村考察,簽訂綠色食材定點采購協議,讓農戶的優質產品直供餐桌。針對文化村陳勝桃園“好桃難賣”的問題,關廟鎮黨委組織11名駐村第一書記開展“助農直播”,單場銷售蜜桃3000余斤,收入2萬多元。“往年擺攤零賣,桃子熟透了都賣不完,現在銷路暢通,再也不用愁了。”陳勝笑著說。
如今,關廟鎮的特色種植已形成規模效應。吳臺社區的油茶、新紅村的小麥、小李村的油菜、黃嶺村的中藥材、大埡村的金銀花、勇勝村的大棚蔬菜、橋河村的茶葉和花椒……每一片土地都在講述著因地制宜的增收故事。
土地不負勤勞人。在黨建引領和政策扶持下,關廟鎮的農民用智慧和汗水澆灌出致富的希望,讓田埂上的笑容愈發燦爛。正如劉坡所說:“只要肯干,土地就不會讓你失望。”在這片沃土上,越來越多的農戶正托起穩穩的幸福,邁向更美好的明天。